在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版首译者陈望道小学母校的百年古樟下,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政教育实践正激荡着三代人的精神共鸣。5月19日,“2025我在义乌守甘甜”学段贯通联动宣讲启动暨“真理之光映千村”毅行活动在此启幕,以“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”的创新探索,书写新时代“两个结合”的乡村答卷。
机制创新:在乡土深处播撒思政火种
“从文化特派员的使命出发,我们不仅要‘种文化’,更要让文化生根、让信仰发芽。”作为联结校地的关键纽带,省级文化特派员朱阳瑾以陈望道母校为原点,整合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宣讲团理论资源、李祖村农创客的实践案例等,构建起“高校+乡村+中小学”的育人共同体。活动中,6名农创客、村干部被聘为“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外思政导师”,其创业故事、治理经验将转化为鲜活思政教育案例。“文化特派员机制让高校智慧与乡土智慧碰撞,让思政课从‘云端’落到‘田间’。”后宅街道党工委委员、宣传委员龚群评价道。
三段同堂:让思政课流淌真理的甘甜
“墨汁为什么那样甜?因为真理是有味道的。”校园篮球啦啦操在古樟绿荫下跃动,百年前陈望道伏案译书的场景仿佛与今日少年的蓬勃朝气叠印。现场,小学生以童声讲述《我的梦想和祖国紧紧相连》,大学生解码《开在“花园”里的共富之花》,教师宣讲通过《义乌换“衣”记》展现改革创新的理论逻辑。三段宣讲者以“童声、青语、师说”层层递进,形成贯通式育人链条。“这种‘大手拉小手’的思政课,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触摸真理的不同维度。”义乌工商职院宣传部负责人王小强说。
五维赋能:行走的课堂丈量振兴之路
80余名师生踏上“真理之路”,在李祖村的实践地图中展开探索:于“沙漠的染坊”体验非遗扎染,感悟产业振兴的匠心;在“生机花园”制作薄荷膏,理解生态振兴的深意;在村里的两棵百年樟树下的“人才振兴加油站”内,小学生诵读大学生撰写的乡村发展建议书,稚嫩童声与青年智慧交织……每个打卡点均配备农创客导师,将李祖村从“水牛角村”到“国际创客文化村”的蜕变历程转化为实践教案。五个振兴主题打卡点,既是行走的课堂,更是青春的宣言。“用画笔记录振兴风景,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。”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感慨,这场毅行让“两个结合”从理论落地为可触可感的实践图谱。
百年守望:校地联动育人的范式突破
古樟苍翠如盖,手印墙上的斑斓印记与百年前望道先生窗前的灯火遥相辉映。“从‘真理之甘’到‘共富之甜’,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红色根脉,更是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原乡。本次活动以文化特派员为枢纽,将义乌工商职院等高校的智库资源‘嫁接’到乡村,让中小学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前沿阵地,最终实现‘精神寻根、价值共生、实践反哺’的育人闭环。”朱阳瑾介绍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”。这场破解校地资源壁垒、贯通三个学段的创新实践,正是鲜活回应。当古樟新芽轻拂过青年学子的实践笔记,义乌这片热土上,文化的根系与信仰的年轮正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共同生长。